翡翠的"藓"是行业内极具争议的特征,既有视为瑕疵的观点,也有认为是特色表现的声音。其价值判断需从多重维度综合分析:1. 矿物学本质藓是翡翠成矿过程中,由角闪石、绿泥石等次生矿物渗透形成的黑色或深绿色团块状、脉
绿松石的真假鉴别与优化处理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,需从物理特性、化学性质及市场常见处理手段综合判断。以下为详细分析:
一、真假鉴别要点
1. 颜色与纹理
- 天然绿松石:颜色分布不均,常见铁线(黑色或棕状纹理),铁线边缘自然或有凹陷,颜色过渡柔和。高档瓷松呈天蓝色至蓝绿色,质地细腻。
- 假货(染色玉髓、玻璃、塑料等):颜色呆板均一,铁线生硬(可能为人工描画),遇酒精或可能褪色。染色羟硅硼钙石(俗称“白松染色”)在紫外灯下发强荧光。
2. 硬度与质地
- 天然绿松石:莫氏硬度5-6(瓷松较高,泡松仅3-4),断口为贝壳状至粒状。
- 仿制品:玻璃/塑料硬度差异大(玻璃划痕明显,塑料易刮伤);粉压绿松石硬度低,遇热可能软化。
3. 吸水性测试
- 天然绿松石孔隙率高,滴清水后迅速吸收(几秒钟),染色仿制品吸水慢或完全不吸。此法仅适用于未注胶的原石。
4. 放大检查
- 天然铁线显微镜下可见矿物包体(如褐铁矿);人工注胶品在50倍放大下可见表面树脂光泽或气泡。
5. 密度与折射率
- 天然绿松石密度2.6-2.9 g/cm³,折射率1.61-1.65。仿制品如染色菱镁矿密度偏高(3.0以上),玻璃折射率通常>1.65。
二、常见优化处理手段
1. 注胶(稳定化处理)
- 用环氧树脂或塑料填充孔隙,改善颜色和硬度。鉴别:紫外灯胶部分发蓝白色荧光;热针测试有塑料味。
2. 染色
- 将浅色绿松石浸泡在有机染料中。鉴别:擦拭酒精棉球可能掉色;高倍镜下可见染料沿裂隙富集。
3. 蜡浸(过蜡)
- 表面打蜡以增强光泽,属于轻度优化。鉴别:热水浸泡后蜡层融化,光泽变哑。
4. 扎克里(Zachery)处理
- 专利技术,通过钾盐渗透改色,国际鉴定中仍视为天然。鉴别:需实验室红外光谱检测。
5. 复合绿松石
- 将绿松石碎屑压合染色,俗称“二代松”。鉴别:透光观察可见块状结构,硬度不均。
三、扩展知识
1. 产地特征
- 伊朗尼沙普尔矿产出经典“波斯蓝”,湖北竹山高瓷蓝以均匀色调著称,美国睡美人矿多无铁线高瓷料。
2. 市场陷阱
- 所谓“土耳其玉”实为染色菱镁矿;“优化证书”与“天然证书”需认准NGTC、GIA等权威机构。
3. 保养禁忌
- 避免接触化妆品、汗液(酸碱腐蚀),长时间暴晒会导致脱水褪色。清洁时用软布蘸纯水擦拭。
绿松石的鉴别需理论与实践结合,建议购买时索要正规检测证书,并借助专业仪器辅助判断。即使是优化处理品,只要标明且价格合理,仍可视为合法商品,但收藏级藏品应以天然无优化为佳。
标签:绿松石